第34章 御敌筹谋(1/2)
紫微殿内,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。武则天高坐龙椅,目光冷峻地扫视着殿下神色各异的群臣。面对北方突厥联合诸部陈兵边境的严峻局势,满朝文武各执一词,争论不休。
“陛下,突厥此次来势汹汹,联合诸多部落,兵力强盛。臣以为,应以和为贵,避免生灵涂炭。可派遣使臣携带重金厚礼前往,许以岁币,换得边境安宁。”礼部尚书忧心忡忡,率先打破沉默,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的恳切。
此言一出,立刻引发一阵骚动。“荒谬!”一位武将怒目圆睁,挺身而出,正是右武卫大将军王孝杰。“我大唐将士,枕戈待旦,岂有未战先怯,屈膝求和之理?突厥狼子野心,得寸进尺,今日若许以岁币,明日便会索要更多,边境永无宁日!依臣之见,当举兵北伐,以雷霆之势,挫其锐气,方能保我大唐疆土!”他的话语掷地有声,雄浑有力,带着武将特有的豪迈与果敢。
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,文臣大多主张求和,言辞间满是对战争破坏的担忧;武将则坚决主战,士气高昂,恨不得立刻奔赴战场,扬我大唐国威。狄仁杰一直沉默不语,静静聆听众人的争论,此时他微微皱眉,出列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,求和与出战皆非万全之策。贸然求和,确实如王将军所言,恐长敌人威风,后患无穷;但仓促出战,突厥联合诸部,实力不容小觑,我军也未必能速战速决,且战争损耗巨大,会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。”
武则天微微颔首,目光中透露出期待:“狄卿,依你之见,当如何应对?”
狄仁杰胸有成竹,侃侃而谈:“臣建议,一方面,派遣使臣前往突厥营地,表面上示弱求和,拖延时间,刺探其虚实,了解他们联合的紧密程度以及真正的战略意图;另一方面,立即加强边境防御,调遣精锐部队屯驻边境要地,修缮城池堡垒,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。同时,暗中联络突厥内部与可汗不和的势力,分化瓦解他们的联盟。如此,方能进退有据,以最小的代价化解此次危机。”
武则天听后,眼中闪过一丝赞赏:“狄卿所言,深合朕意。就依此计行事。”她顿了顿,目光转向王孝杰:“王将军,朕命你即刻前往边境,负责防御事务,务必确保边境安全。”
“臣遵旨!”王孝杰领命,大步退下,心中满是对即将奔赴战场的期待与决心。
随后,武则天又精心挑选了一位经验丰富、能言善辩的使臣,前往突厥营地。使臣深知此次任务艰巨,带着忐忑的心情踏上了征程。
与此同时,在北方边境的一座小镇上,一位名叫阿史那隼的年轻突厥将领正陷入沉思。他虽出身突厥贵族,却对突厥可汗此次联合各部进犯大唐的决策心存疑虑。阿史那隼深知大唐国力强盛,文化繁荣,贸然发动战争,不仅会给两国百姓带来灾难,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战果。
这日,阿史那隼正在营帐中思索,部下突然来报:“将军,有一名自称是大唐使臣的人求见。”阿史那隼心中一动,立刻下令:“请他进来。”
使臣进入营帐,不卑不亢地向阿史那隼行礼。一番寒暄后,使臣巧妙地表达了大唐求和的意愿,同时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阿史那隼的反应。阿史那隼听完,并未立刻表态,只是微微一笑:“大唐的诚意,我自会转达给可汗。不过,这战争与和平,可不是我一人能决定的。”
使臣离开后,阿史那隼陷入了更深的思考。他觉得大唐使臣的话并非全无道理,这场战争或许真的是可汗在某些势力的怂恿下做出的错误决定。他决定暗中调查,弄清楚可汗背后的真正意图。
而在洛阳城中,狄仁杰也没有闲着。他利用自己的情报网络,四处收集关于突厥内部的消息。经过一番努力,他终于找到了突厥内部与可汗不和的一位重要首领——颉利王子。
狄仁杰修书一封,秘密派人送往颉利王子处。信中言辞恳切,分析了战争对两国的危害,希望颉利王子能以百姓福祉为重,与大唐合作,共同阻止这场战争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