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章(1/2)
京城贡院面阔五间,大门雄伟,平日里都是关闭的,只有在乡试和会试之际才会打开,门上匾额的题字乃大周朝开国皇帝御笔亲题,可见其荣耀。
一处贡院,占了三条街的范围,附近的老百姓干脆称呼其为贡院东街、贡院西街和贡院内大街,贡院大门便设在贡院东街,如今整条街上都是前来参加乡试的生员,挤挤挨挨互相乱着找结保的人,五人一组,找到了彼此才安定下来。
沈江霖他们早就派人来此看过,找到了他们事先商量好的地方,很快众人都聚拢了过来,这次不仅仅有沈氏族学里的生员与他们结保,更有杨鸿、殷少野等人一同下场,正好十人参加乡试,分为两组。
乡试搜捡更加严格,众人依次排队,除去衣服、鞋袜,甚至就连发髻也要打散,供搜子仔细查验,携带进去的考篮甚至要被反复翻检,糕点之类的全部被掰碎不说,就连熟鸡蛋都帮你剥了壳查看,确无夹带之可能,才放人进去。
从天刚刚蒙蒙亮开始搜捡,一直到辰时初太阳完全升起了,才算全部搜捡完毕,索性没有搜出什么夹带作弊的人,算是比较顺利。
沈江霖迅速穿好衣服,束好发髻,排队跟着官差往前走,进了大门之后,还有二门,过了二门的门槛,再往前走十来步,是龙门,故而世人也称科举考中之后,是鲤鱼跃龙门,从此以后就不同凡响了。
等到所有考生都进入龙门口,守卫们便会将这三道门关上锁死,里头没有传来考试结束的锣鼓声,无论发生任何事,这三道门都不会开。
绕过“明远楼”和“致公堂”,官差在前方站定,沈江霖举目望去,不由深吸了一口气——眼前之景,实在壮观!
放眼望去,一排一排的考棚交错,目之所及看不到边,据说京城贡院有九千多间考棚,这便是来日他们参加会试时,迎接全国各地举子的地方。
这次只是秋闱,朝廷划出来一块地方的考棚,供此次参加秋闱的三千余名生员所用。
每个人都会抽一张签,签上会写明座次,轮到沈江霖的时候,他打开一看,是月字二十号位。
每一排考棚的第一个考棚侧面墙上都有按照千字文顺序写上:天、地、玄、黄、宇、宙、洪、荒等,沈江霖找到“月”字那一排,往里走了一段,就看到考棚上面写的“廿”字,代表的就是二十。
沈江霖走进考棚,放下考篮,首先要做的,就是检查一下考棚。
此处贡院是高祖皇帝当年修建的,如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,中间几次修缮,近几年朝廷财政吃紧,很多能节省的地方就节省一些,故而这里的考棚已经好多年没有修葺过了。
若是遇到有破洞的,或是里面有蛇虫鼠蚁的,不先弄干净,等到下了雨或者被蛇咬上一口,那到时候可就回天乏术了。
沈江霖仔仔细细看过去,发现自己这次运气很好,既没有靠近茅厕,这个考棚又是完好无损的,用来考试的两块木板也没有什么特别凹凸不平的地方,写字的时候
沈江霖暗自点了点头,目光看到他的考棚外有一木桶,木桶里装满了清水,同时还有一个带着盖子的小恭桶,是让他们出恭用的。
是了,乡试期间,基本上是不让上茅房的,吃喝拉撒全在考棚内解决。
他们这群书生,口中念的是至高无上的道德仁义,身边却是臭气熏天、屎尿与共,实在是荒诞至极。
好在沈江霖早就对如今的状况见怪不怪了,淡定地用清水打湿棉帕,仔细地擦干净两块木板,等到木板干透了,才将考篮中的毛笔和砚台拿了出来。
沈江霖是个心态很稳的人,再逢大考,他虽然也有些微紧张,但是很快就被压了下去,端坐在号舍内,等待发放考题。
十二名内外帘官相继进入考场,内帘官六名在内场巡考,外帘官六名,登“明远楼”在外提调,监察是否有内外串通之举,官差们将厚实的贡院大门一扇一扇关上落锁,其余东西两侧角门同样如此,另有三重围墙围住考场,贡院内彻底成了一个完全密封的场所,所有人马,包括内外帘官,都无法再进出,必须在此地熬过三天两夜。
此次乡试的主考官是翰林院学士秦之况,也便是秦勉的族兄,去年刚刚升的官,否则今年的乡试还轮不到他当主考官。
主持乡试,秦之况也是头一遭,所以更是小心翼翼,每一个地方力求完美,生怕有疏漏。
毕竟此等大事,做好了受益无穷,万一搞砸了,摘了他的官帽亦是有可能的。
答题纸一一发下,沈江霖先在答题纸上写好自己的籍贯名讳,过了不多时间,就听到一阵鼓声,抬头望了下天,估计已经到巳时二刻了,很快就有官差举着考题来回走动,跟在他旁边的书吏高声唱念考题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