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章 会试(求订阅)(2/2)
怪不得最近恩师和张爷爷等人不让自己去找他们,原来是这原因。
年前初抵北京城,杨为先在探访北京贡院后,心中便已暗自揣测考场号舍的环境或许不尽如人意。
原本尚存一丝幻想,以为或有不同,但亲临其境后,却发现实际情况确实平平无奇。
考棚大多由木板、苇席等简陋材料仓促搭建而成,四周则以荆棘丛作为屏障。
这与之前府试、院试考场在设施上并无显著差异。
若将之与江南贡院的精致与考究相较,其间的差距犹如云泥之别。
分的号舍一般,距离厕所很远。
杨为先摇了摇头,不在意的直接走到号舍坐下。
还好几人都带齐了东西,要不然可能就要在这里冻死。
此时距离考试还有几个时辰,杨为先索性把位置收拾下,然后取出一床厚毛毯盖着躺下,美美的睡了起来。
多年来一直锻炼,睡眠质量还是很好的,倒头就睡着了,还好没有打呼噜,不然就要被人投诉。
子时一到,随着翰林院侍读曾棨的一声令下,鼓声隆隆响起,标志着永乐十六年会试正式拉开帷幕。
杨为先迷迷糊糊醒来,收拾了下号舍,拿到差役下发的草稿、试卷、三根蜡烛等物品,便开始抄下巡逻衙役举着的考题。
考题类型和数量,跟之前乡试没有区别,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,经义四道,一共七篇文章。
四道经义题也是要从“五经”加起来的二十道题中,选四道。
乡试都没人能做完两经以上,更别说会试了,大家都是保守,各自选主修的一经。
杨为先深呼了一口气,认真的研读第一道四书题。
“其所厚者薄,未之有也!”
这第一道题就出自《大学》,还是个截搭题,看来曾大人挺会选的。
说道这个截答题,简单地说,就是从四书里,选两个句子,截掉一句或几个词,然后搭在一起成为题目。
这样出题,也是因为四书的内容有限,按照常规出题方式,容易猜题与抄袭,所以就出了这类截搭题。
到了这科举考试倒数第二关,要动真格。
常言所说,这会试第一场对比乡试难上加难。
杨为先细细回顾了先前与恩师共同探讨并梳理的《大学》一书中的注解,对于这第一道题目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:
“上至国家之君,下及黎民百姓……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!”。
一边研磨着墨汁,一边沉思冥想,时间悄然流逝了一刻钟之久,直至心中有了定见,方才提笔作答:
“夫修身立本,乃人道之基,天地之大义也......”
经过这六年的刻苦学习,以及前世九年的义务教育积淀,杨为先撰写八股文已游刃有余,缺少的只是如何进一步字斟句酌,以撰写出更加出色的文章。
来到北京城一个多月的时间,先后与恩师、张爷爷、金幼孜等朝中重臣,以及刘江等青年才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。
此时,所作的文章,笔触潇洒自如,如行云流水般顺畅,落笔之际仿佛有神助,尽显才华横溢。
一边轻蘸墨汁,一边挥洒自如地书写,洋洋洒洒之间,仅一个多时辰,便完成了一篇两百多字的四书八股文。
随后,杨为先轻轻揉了揉手腕,思考着第二题,稍作休息后,再次提笔。
大脑迅速运转,笔下生风,龙蛇飞舞,一篇接一篇的佳作跃然纸上。
直至大约正午时分,才缓缓停笔,细心研读并检查起自己所写的三篇八股文来。
满意地审视着三篇精心撰写的四书八股文,小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。
这次考试排名确定不了,但是肯定稳过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