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章 送地(求首订)(2/2)
而且关于这旗杆石,杨为先前世也听说过,短视频有些大佬也都有介绍过这东西。
代表着科举制度创立以来,至明清时代的标志和产物。
在当时那个封建时代,遇到乡试和会试放榜后,如果哪个宗族村落有子弟中试及第,都会在自家宗祠前竖立旗杆。
毕竟这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,尤其是那些人丁兴旺、财力雄厚、英才辈出的大村落或贵族大富户。
特别是那些“豪门巨户”,豪横点的会把旗杆做得又高又大。
自家现在就竖立普通点,等以后自己要是封侯拜相,那必须要大大的。
至少方圆百里、千里都有人知道,逢年过节都来烧香叩拜。
众人品着杨为先亲手斟上的茶,谈笑风生间,似乎不约而同地轻轻一转话题,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另一些事情上。
“杨大哥,你看兴哥儿现在都中了乡试,这以后是举人老爷了,家里要是没啥地,这出去不是有点丢脸嘛?我们几人合计着把地都放在你家名下。”
张里长面带微笑,眼神中透露出真挚之情,诚恳地说道。
“是啊,是啊,我们几个都合计好了,这是地契。”几位村老纷纷从兜里掏出地契,表露真心。
好嘛!
我就说你们几位老头子来我家,肯定不止这立碑这点事,原来是想了这档事。
杨为先并未顾及老爷子即将开口,毫不犹豫地抢先一步,挥手打断:
“不行,这事不行,张里长这事我家不会同意的。”
“为何?”张里长瞬间一脸难受的问道。
“没有为何,就是不行。”杨为先一脸坚决道。
“兴哥儿,你给我们一条活路吧!”
“是啊,就收下吧!”
“这几年要不是你家帮衬,我们都要饿死了。”
“就收下我们的地吧,你要不是不收下,这以后我们还怎么活啊!”
众位村老闻言,瞬间情绪涌动,纷纷哭天喊地地恳求起来。
那悲伤之情溢于言表,仿佛心中积压了多年的苦楚在这一刻倾泻而出。
更有甚者,几欲跪倒在杨为先面前,以表其恳切之心。
“这,这,兴儿,要不咱家就收下吧!”
老爷子望着众人那声泪俱下的恳求之态,心中五味杂陈,眉头紧锁,一脸为难之色,转而向杨为先投去询问的目光。
“是啊,兴哥儿,你就听杨大哥的,收下我们的地吧。
收下我们的地,以后我们每家还能多养几口人。
我们会记着你的恩德,以后每年都去你们祠堂上香......”
张里长也一边哭着,一边恳求道。
面对众人此番送地之举,杨为先内心早有预料,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都有人说过这些事。
他深知这背后的含义——举人身份所赋予的免税特权,足以让全族全村之人争相投献土地,甘愿成为佃户,以求庇护。
一夜之间,名下增添数百乃至上千亩地产,对其而言,已非罕见之事。
此情此景,正是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这一现实写照的生动体现,让杨为先在苦笑之余,也不禁感慨万千。
为何古代个个王朝都会有农民起义,还不都是被这赋税、徭役给害的。
再加上一些高官大户欺凌百姓,兼并他们的土地,才让这些穷苦百姓吃不饱穿不暖,只能造反。
也就现在大明才建国五六十年,土地还比较多,要是过了百年,农民起义也是频繁发生。
大明朝看似明文规定田税很低,民田一亩也就收个三五升左右,大概五到八斤。
但因地而异更会有所不一样,最后收多少谁也说不准!
加上有些地区,又要年年给朝廷养马,提供马匹,那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啊!
而且这些年连番北征蒙古,底下这帮官员为了讨好永乐大帝,个个从中想办法提高收入,给朝廷交上一笔军费。
四团村这些年,要不是有杨为先帮忙提高田地产量,家里生意的材料也从村民手里收购,不然那日子过的,难以言喻!
看似把地投献给自家,百利而无一害,可这实在是下不去手啊!
“诸位,容我想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