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0章(1/2)
“小李子,你别以为我好欺负!”
徐公公尖细的声音传出,带着一丝怒意,他的身影从阴影中闪出,迅速向后退去。
李源微微一笑,他的身上突然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灵力,瞬间将黑光震散。
“徐公公,你的符术不俗,但这次你逃不掉了!”
他轻轻一挥手,一道柔和的灵力瞬间笼罩住徐公公的身体。
徐公公只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涌入体内,瞬间将他的灵力封印。
“徐公公,你的功力已被我封印,不会再对我造成威胁。”
徐公公微微一笑,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释然:“小李子,你赢了。我认命了。”
砰!
血肉迸溅!
……
“陛下,一切已经准备就绪。”
一名黑衣人从暗处走出,声音低沉而恭敬。
昭文帝微微点头,脸上露出一丝阴狠的笑容:
“好,传令下去,明日一早,按照计划行事。”
“是,陛下。”
黑衣人微微躬身,随即退了下去。
李源轻轻一跃,落在了寝宫的门口。
身影在夜色中,显得格外高大,
他轻轻推开门,缓缓走进寝宫。
昭文帝听到动静,抬起头来,看到李源的身影,他的脸上露出无尽惊慌:
“你,你怎么进来了?”
李源微微一笑,他的声音低沉有力:“昭文帝,你真的打算用百万百姓的性命来为你续命吗?”
昭文帝的脸色微微一变,闪过慌乱:“你从哪里听到这些谣言的?”
李源冷笑一声,十分不屑:“谣言?你以为我会相信这些鬼话?
我刚才亲眼看到你的计划,亲眼看到你的密信。你以为自己可以瞒天过海吗?”
昭文帝的脸色变得铁青:“李源,你敢以下犯上,干涉朕的决策?”
“你为了续命,不惜坑杀百万百姓,这样的行为,天理难容!”
李源冷笑道:“徐公公死了,要我亲眼带你看看嘛?”
“要不是你今天出宫,怕是早就死了。”
昭文帝站起,面色惨白,毫无生机。
“不不,一定有……”
他的眼神中满是绝望,身体微微颤抖,连呼吸都显得格外艰难。
而李源站在他的面前,眼神冷峻,缓缓抬起手,掌心凝聚着一股魔气。
黑芒闪烁,令人不敢直视。
“受死!”
他轻喝一声,身形如电,瞬间欺近昭文帝身前,
一招出手,精准无误地击中昭文帝的胸膛。
这一招看似简单,但已经足够,瞬间将昭文帝击倒在地。
昭文帝的身体猛地向后飞去,重重地撞在大殿的柱子上,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。
“李……我之前还册封过你来着!”
他的嘴角溢出鲜血,眼神中闪过不甘,
李源冷笑:“哦,是吗?那谢谢了。”
昭文帝的眼神很快便黯淡下去。
他的身体瘫软在地,再也无力站起,只能用那双惊恐绝望的眼睛,看着李源高高在上的身影。
整个大殿一片死寂。
当晚,昭文帝崩。
……
史书记载:
昭文三十九年,
李源封燕王。
昭文四十年。
百万百姓殉葬取消。
然而,百万百姓殉葬被取消的氛围,还未完全散去,大夏王朝却迎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。
这日,
昭文帝召集群臣,面色凝重,宣布了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:
“大夏尽失民心,而自古以来,皇位能者任之,理应让位于燕王李源。”
昭文帝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,群臣们面面相觑,心中虽有震惊,但更多的是无奈。
李源,这位燕王,早已在民间积累了极高的声望,他的实力让无数人折服。
百官们只得纷纷称善,纷纷表示,支持昭文帝的决定。
朝堂上一片颂扬之声,仿佛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曙光。
李源三次上书辞让,表示自己德行不足以担此大任,但昭文帝和群臣们却坚决不允。
最终,在群臣的强烈要求下,李源接受了禅让,登基称帝,改国号为乾。
李源以仁德之心对待他们,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清算和报复。
这一举措赢得了天下人的称赞,也让新王朝的过渡变得平稳而顺利。
同年,昭文帝因病崩。
……
次年正月朔日,养心殿内钟磬齐鸣。
新帝李源朱批落下,“元安”二字在明黄诏书上熠熠生辉。
国号元安!
礼部官员捧着印玺鱼贯而入,三百余名吴氏宗亲身着蟒袍玉带,高呼万岁。
李源改元元安,大肆敕封吴氏族人。
……
十年光阴倏忽而逝。
元安十年春,说书人讲的已是“我大乾开国”的传奇。
茶楼酒肆间,连有些白发老者,都记不清大夏朝最后一任皇帝的名讳。
泰山之巅,云海翻涌如浪。
李源身披鹤氅,在蒲团上盘腿而坐。
望着山下蝼蚁般的城池,他忽然想起十五年前那个雪夜,彼时他不过是一流民。
“世人谓日月为恒,却不知百年光阴不过弹指。”
他看着远处的山川河流,心中微微有些感慨。
……
元安三十八年,冬日的寒风凛冽。
吴王病逝的消息,如惊雷般在朝堂内外炸响,整个宫廷都笼罩在一片沉重的氛围之中。
吴王,正是当年的吴将军。
李源听到内侍匆匆汇报这一噩耗,心中猛地一沉,久久无法言语。
他沉默地坐在桌前,目光空洞地盯着面前的书册。
良久,他才缓缓伸出手,用磅礴法力刻下:
“正月,十九,师傅病逝。”
他艰难地写下这几个字,深吸一口气,继续写道:“这世上称得上我亲人的,只此一人了……”
写完这段,刻在石碑上,李源起身缓缓走向偏殿。
偏殿里堆满了书册,这些年来他收集的奏折,如今都静静地躺在这里。
他站在书架前,目光扫过那一排排密密麻麻的书脊,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滋味。
“王侯将相,也比不得仙人半分!”
……
次年
元安帝崩。
太子即位。
这日,
暮春的山雨簌簌而下,李源举着油纸伞立在山道前。
山道石阶上苔痕斑驳,墓碑前,依稀可见“吴“字。
“去年就该祭扫,如今连个扫阶童子都不见。“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