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千零三十四章 因一个人而火热的会场(1/1)
听到这个问题,台上台下专家不由的点了点头,确实,电子战对系统的自适应能力要求极高,这位专家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。大家都纷纷看向吴浩,等待他的解答。
面对众人的目光,吴浩将画面切换成电磁频谱的可视化界面,无数彩色波纹在三维空间中激烈碰撞:“我们为电子战装备开发了‘神经脉冲式干扰’技术。传统电子干扰机需要操作员手动调整频率、功率等参数,而人机融合系统能根据指挥官的思维意图,直接将神经信号转化为特定波形的干扰脉冲。”他播放了一段电子战演习录像,我方电子战车辆在接收到“压制敌方通信频段”的思维指令后,瞬间释放出覆盖100MHz-200MHz的梳状干扰信号,敌方通信网络在3秒内陷入瘫痪,“这种干扰方式的反应速度比手动操作快20倍,且能根据敌方反制策略,自动调整干扰模式,形成‘发现-干扰-评估-再干扰’的闭环。”
“更关键的是,”吴浩调出电子战装备的内部架构图,“我们在系统中植入了‘电磁欺骗’神经网络。当检测到敌方雷达扫描时,系统会根据指挥官的作战意图,生成虚假的电磁信号特征。比如模拟出一支不存在的装甲部队,诱导敌方火力误判。在某次红蓝对抗中,我们仅用一辆电子战方舱,就牵制住了敌方三个炮兵营的火力,战损比达到1:27。”
此时,陆军特战旅的周营长举起话筒:“对于特种作战而言,单兵装备的轻量化、隐蔽性至关重要。这套技术能否应用于单兵作战系统?”
吴浩立刻切换画面,展示出一套战术背心的全息模型,上面密布着细如发丝的传感器:“我们开发了微型化的单兵人机交互模块。这些传感器可以集成在战术背心、头盔甚至作战手套中,实时捕捉士兵的神经信号与生理状态。”他播放了一段山地渗透作战模拟视频,特战队员在脑海中下达“开启夜视”指令,护目镜瞬间切换模式;当心跳加速、判断遭遇伏击时,系统自动向队友发送警报并规划撤离路线,“通过脑机接口,单兵装备的操作步骤减少了90%,在黑暗、复杂地形等极端环境下,信息传递效率提升4倍。”
“此外,”吴浩补充道,“我们为单兵系统开发了‘战术直觉增强’功能。AI会持续学习士兵的作战习惯,当面临突发状况时,系统会将最优方案以潜意识暗示的形式传递给士兵。例如在巷战中,系统检测到敌方狙击手潜在位置后,会在士兵视野边缘生成微弱的红色警示,帮助其在0.3秒内做出规避动作。在模拟训练中,装备该系统的特战队员,生存概率提升了65%。”
随着吴浩的讲解,会场气氛达到高潮。
这也让其它军兵种的专家也都眼红了起来,纷纷开始向吴浩询问,这项技术在其它领域是否可以应用。
海军潜艇部队的宋总工率先举起话筒,深蓝色的潜艇兵制服在灯光下泛着微光:“吴总,潜艇作战讲究静默隐蔽,水下复杂的电磁环境和深海压力对设备稳定性要求近乎苛刻。这套人机融合技术如何适应潜艇的特殊作战需求?”
吴浩轻点平板,大屏幕切换成潜艇内部的3D模型,幽蓝色的光带沿着舱壁蜿蜒流转:“针对潜艇环境,我们研发了‘深海神经节点’系统。首先在硬件层面,所有电子设备都采用了钛合金与石墨烯复合外壳,能承受1100个大气压的深海压力,同时具备电磁屏蔽与声波吸收双重特性。”他调出一段水下测试视频,潜艇在600米深海中急速下潜,仪表盘上的神经信号传输曲线始终平稳,“在信号传输方面,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电磁波通信,改用中微子量子通信技术。这种通信方式不受海水导电率影响,即使在极地磁场紊乱区域,也能保证指令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传递。”
“更重要的是,”吴浩继续说道,“潜艇兵长期处于封闭环境,容易产生心理压力。系统内置的‘深海共情AI’会实时分析官兵的脑电波、语音语调甚至微表情,当检测到焦虑指数超标时,会通过舱内全息投影营造出海面日出、森林鸟鸣等虚拟场景,同时调整舱内的温湿度和香氛系统,缓解心理疲劳。在某型潜艇的90天自持力试验中,装备该系统的艇员工作效率提升了35%。”
这时,火箭军的张研究员接过话筒,迷彩服上的战略导弹徽章格外醒目:“吴总,战略武器的操作容不得半点差错,如何确保人机融合系统在核反击等高敏感任务中的绝对可靠性?”
吴浩神情严肃,画面切换成导弹发射井的内部结构图:“我们为战略武器系统建立了‘三位一体’的安全防护体系。第一层是生物特征与思维密钥的双重验证,只有指挥官的指纹、虹膜与特定神经信号模式同时匹配,才能启动发射程序。第二层是量子加密的指令传输通道,任何试图截取或篡改信号的行为,都会导致密钥瞬间自毁。”他调出模拟发射流程,当操作员在脑海中下达“发射准备”指令时,系统立即进行32道交叉验证,“最关键的是第三层——‘人类最终决断权’机制。即使AI判定满足所有发射条件,最终的发射按钮仍需操作员手动按下,确保战争决策权始终掌握在人类手中。”
“在实战化演练中,”吴浩补充道,“系统会模拟各种极端情况,如卫星通信中断、电网瘫痪等。去年的‘东风’系列导弹演习中,某发射单元在遭遇虚拟电磁脉冲攻击后,通过人机协同系统在1分20秒内完成备用通信链路切换和发射参数重算,比传统流程快了近4倍。”
现场气氛愈发热烈,武警特战部队的王队长举手提问:“对于城市反恐作战,如何利用这项技术在复杂的建筑物环境中快速定位和处置威胁?”
吴浩切换到城市街区的全息地图,无数红色光点在楼宇间闪烁:“我们开发了‘城市猎影’AI系统。特战队员佩戴的智能头盔内置毫米波雷达与热成像传感器,能穿透15厘米厚的墙体,实时构建三维立体地图。当队员发现可疑目标时,只需集中注意力,系统就会自动标记并上传位置,同时分析目标的行动轨迹,预测其下一步动向。”他播放了一段模拟反恐视频,队员在脑海中下达“破门突击”指令,携带的破门机器人立即启动,“在狭小的室内空间,系统还能通过脑电波监测队员的紧张程度,当检测到过度应激反应时,会自动降低行动速度,避免因误判造成伤亡。”
随着讨论深入,来自海军陆战队、空军空降兵等军兵种的专家纷纷提出问题。吴浩从容应对,从两栖登陆作战的滩头通信难题,到空降兵敌后渗透的装备轻量化需求,逐一展示了人机融合技术的多元应用场景。会场内,不同军种的制服交织在一起,专家们时而皱眉思索,时而点头赞叹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关键数据,仿佛已经看到未来战场上,人机协同绽放出的无限可能。